万海斌:全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3.0架构与要求
关注:9015  发布时间:2019-03-06  作者:万海斌  来源:《2018数字中国优秀CIO百家文集》系列文章

尽管我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起步较早,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相对于当今信息化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技术以及全国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其它部门信息化发展成就,还存在许多不足,不仅有顶层设计的问题,也有业务应用系统方面的问题,数据方面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数据方面,随着信息化技术和各地各部门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以及实际工作的需求,数据管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是数据采集方式由主要以固定站采集为主向固定、移动并重转变;二是数据采集以本部门采集为主向本部门采集与外部门数据共享并重转变;三是数据格式由单一格式(纯数据)向多格式转变(语音、视频、文档等);四是数据分析由单一数据特性分析向数据关联分析转变;五是数据总量由小到大,逐步过渡到大数据时代;六是数据存储处理由分散存储处理为主,逐步过渡到以集中管理为主(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不仅自采数据存在死角,许多应采数据尚无法及时采集,同时对于数据的共享工作还停留在较低层次,共享极不充分。此外,在业务应用系统开发方面,项目化、部门化及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智能化水平也较低,公众服务还远远不够。

三、全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3.0架构与要求

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和日益高涨的防汛抗旱工作需求,如何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我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平,是困扰每一个从事指挥系统建设人员的问题。随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山洪灾害非工程防治措施、洪水风险图等一系列项目建设工作进入尾声,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快速应用,全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将进入新的时期,其特征是信息采集查漏补缺、软硬资源全面共享、业务应用提档升级。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经验,结合我国其他信息化项目建设经验以及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全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3.0的总体架构主要包括六大体系(即数据体系、数流体系、地图体系、业务应用体系、移动应用体系和数据传输存储处理体系)、一个平台(即综合信息展示平台)和一个机制(即保障运维机制)。

1、构建一套定义精准、来源唯一、覆盖面广的防汛抗旱数据体系。防汛抗旱数据从来源属性可以划分为自采数据和共享数据,而共享数据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本系统各级、各部门的数据共享,如部委、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县等各级水利系统所拥有的数据,以及同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划计划、工程建管、水资源管理等部门的数据。二是其它职能部门通过信息化工程建设采集的数据,如国土资源、交通、卫生、电力等其它职能部门所拥有的数据。构建防汛抗旱数据体系主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开展防汛抗旱工作所涉及到的所有自采数据进行全面梳理,对已有的监测数据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进行规范管理,在充分共享外部数据的基础上,对需要补充、完善的数据一一确定负责部门,抓紧开展相关工作。比如:水雨情信息、工程险情信息、工程视频监控信息、防汛抗旱组织机构和能力建设信息、方案预案信息等。二是组织权威部门对有关数据进行科学定义,像编辑出版百科全书一样,对每一个数据都进行准确且唯一的定义,并要求各地强制执行。三是建立一整套数据更新机制,比如根据变化幅度、时间间隔、危急程度等确定更新频次,并由数据上报主体履行数据更新职责。四是提出数据共享清单。不仅要对其它有关已有数据提出共享清单,还要根据工作需要又属于其它部门职能范围内的尚未采集但确属防汛抗旱决策指挥调度工作必需的数据提出共享要求。五是建立数据共享利益分配机制。数据之所以孤岛化,关键在于没有在数据共享的同时建立相应的利益共享机制,大家都知道,数据里面有黄金,数据产生效益,光共享数据不共享利益是行不通的,因此数据共享的前提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像支付著作版权税一样共享著作成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