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海斌:全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3.0架构与要求
关注:9020  发布时间:2019-03-06  作者:万海斌  来源:《2018数字中国优秀CIO百家文集》系列文章

一、我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

我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开展较早,最早是利用电报、电话、传真等手段,将采集到的水情雨情向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报告,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依据这些水情雨情,结合其它信息,做出防汛抗旱决策部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难以对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进行一个明确的划分。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98年以前,二是1999年至2018年,三是2019年至2030年。

1998年以前的发展特征是以重点区域或重要站点水情雨情信息采集传输为主,利用相关信息化技术对采集到水情雨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监测预报预警,在抗御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大洪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阶段的特点是数据种类单一、业务应用水平较低,数据以自采为主。我们称之为全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1.0版本。

19986月,有关部门开始着手编制《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总体设计》(后根据需要改为《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拉开了全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2.0建设序幕。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是十二金工程—金水工程的核心工程、龙头工程,旨在建设一个以水雨工旱灾情等信息采集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迅速准确地采集各类防汛抗旱信息,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报,制定防汛抗旱调度方案,科学运用防汛抗旱工程体系,为防洪抗旱指挥决策提供支撑的指挥决策辅助体系。该系统工程概算投资20多亿元,分两期建设,其中第二期工程于20145月开工,工期四年。受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的影响,各类指挥系统项目或与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相关的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如2008年开始实施的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洪水风险图编制、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等项目,以及各地水利、防汛等部门自行建设的相关项目,形成了上下联动、全面发展的阶段特征,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与应用,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不断进行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了全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2.0版本。可以说,全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2.0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通过各相关系统建成的近10万个雨情监测站点,能实时监控全国降雨情况,对洪水、山洪灾害等作出预报和预警,争取了抢险救灾工作的主动性,极大地减少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我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热门推荐